「當下,與情緒相遇」讀書心得
    「情緒是什麼?」「人如果沒了情緒還剩下什麼?」記得帶著女兒做復健時,同學要我去看金剛經,當我找了一本金剛經的白話解說看完時我整晚都在想這個問題,但我沒有得到答案,直到後來婚姻出了狀況,當了需要照顧三個小孩的單親媽媽,夜深人靜時常常情緒崩潰,在朋友的介紹下做了家排,後來學習了靈氣才慢慢對情緒有了一點一點的認識,但還是很凌亂地沒有完整的架構。當我開始看「當下,與情緒相遇」時,那原本四散類似的生活經歷,就慢慢地一塊塊拼湊了起來,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雖然已經年近五十了,但在前半生的生命裡,我一直沒有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總是在和自己的情緒捉迷藏或是直接忽略它。直到自己椎間盤突出無法行走,在做復健與療癒時才發現自己壓抑不願面對的情緒已經在身體裡起了化學變化提醒我不要再忽略它的存在。想最初自己在看待情緒這件事時,其實是充滿負面與不解的,就如同小時候父母的教導,不能生氣、不能憤怒、不能害怕・・・但在看到曹教授書中提到抗癌的過程時談到很不願意對情緒用「負面」一詞,任何情緒之於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正向生存功能。其實憤怒是一種力量,而恐懼也是另一種力量,只要不會怕到全身僵住,成為無條件認輸和投降。「害怕」其實也不是不勇敢,而是明白自己的處境之後,接受挑戰。
    情緒起伏是必然的事情,少了情緒就少了求生的本能、少了保護與激發因應變化的潛能,讓我們對外在的危險、入侵失去防禦的能力。所以如何接納自己的脆弱,照顧、呵護自己內在的懼怕,或是尋求幫助,讓這些情緒能夠快速地轉化也是我必須要去學習的課題,就如同書中提及聖嚴法師所開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在長期的壓抑下,有些時候我們會分不清楚什麼是情緒,什麼是心情。但在書中曹教授也有簡單明嘹的介紹「情緒是一種由特定的人或事件刺激所造成,急促地集中於某個焦點而引發相關生理變化的狀態。相對地,心情是一種程度低而廣布的生理改變,持續較長的時間,會扭曲人對事件和人的知覺與反應。」

       在書中曹教授也介紹了完形諮商學派,這讓初次接觸完形諮商的我有了比較深的了解,從對自己的覺察到做出正確的選擇,再到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

       早在多年前就有老師提醒我「臣服」,我一直苦思這兩個字的意思,連看個電影「奇異博士」,古一大師一開始教導奇異博士的也是這兩個字。而在看本書的第六章完形治療創始人波爾斯所說「只有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可能發生」及作者提到她運用完形諮商多年的經驗了解到,所謂的「放棄改變」其實是一種全然接納的精神,不管是自己或是幫助他人改變與成長,都必須先接納現下的自己與對方的一切時,腦海就浮出電影中的這一幕。從小到大甚至到失婚帶著三個孩子,我都未曾真實的和自己的情緒接觸,沒有真正的去關照他及了解他,沒有看清他的真實面貌,也沒有進一步探究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我用力的向外尋找改變的方法,卻沒想過把焦點拉回自己的身上,我視情緒如猛獸想要逃開、抗拒、解離他,卻沒想過要去接納他,和他好好相處。幸運的是,在這本書中作者除了介紹情緒外,也給了找出個人情緒脈動與模式的方法「每日情緒記錄表」,讓我可以實際的操作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近年來,不管是電影或是社會媒體越來越多對於情緒的探討,就如讀此書的同時,公視正在播出「四樓的天堂」其中女主角就是一位心理諮商師,其中有個片段:推拿師父天意說:「推拿是互相的,不是你給什麼,人家就要接受什麼,每一個來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你沒有藥,就不要告訴別人他有病,有些時候,我們還是無能為力的。」,宇宙:「那無能為力的時候怎麼辦?」天意:「交給時間,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或許這就是榮格的「共時性」經驗,在閱讀本書的最後章節的這一天,我剛看完「四樓的天堂」,也看到了曹教授分享她的「共時性」『若接不住情緒,只急著想拉起墜落至谷底的當事人,當事人反而更會賴在那兒,不願動彈。』
       曾經在自己的推拿療程裡,老師也曾對我說過治療師與個案在療程裡,其實就如同跳雙人舞一般,彼此要有互動、要有信任,治療師要能全然的接納,而個案也要夠信任說出他的感受,治療才能發生、才能前進。

       而在學習靈氣的過程裡,老師曾經問過我,我所認為的療癒是什麼?雖然靈氣本身是種能量療法,但其實一些物理實驗是可以佐證的,而國外的醫學中心也漸漸的有相關的報導,但學習者的我又是以什麼信念學習與實踐?我記得我的回答是:陪伴。當我看到作者在書中提及自己的諮商信念時,我突然覺得自己當時的回答太過於簡單。雖然心理諮商與靈氣是不同的領域,但是我相信同是助人的工具必有相似之處,如同書中所提「諮商工作不是去『改變』人,而是一種『懂得』的陪伴。這種『懂得的陪伴』,需要諮商師學習一輩子的功夫。」將「諮商工作」換成「靈氣」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莫大的提醒,就如同情緒與人課程裡,李素芬老師說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問題的答案,一個人之所以來找治療師,不是沒有治療的能力,而是被蓋住了。對生命保持崇敬,深信人類生來就具有無限潛能。

       最後我期望自己也能如同作者學習諮商一般學習靈氣或是其他助人工具,努力如實地學習各種理論、原則、技術,吸收、模仿有經驗甚至大師級的做法,等到可以獨當一面、運用熟練後,在實際的施作過程中能熬過迷惘懷疑的感受,甚至能夠到達「忘了」理論與技術,完全憑著直覺運作,能和人有深度的心靈交流,並且對於自己所做的能了然於心,知其所以然,經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歷程。而在心態上能夠培養自己保持彈性與柔軟的接納態度。

256491292_4906253179393665_8647947507911392194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羽芝Shr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